分享|任天堂十年保密协议拒为外包翻译署名
任天堂十年保密协议拒为外包翻译署名:现象、影响、争议与思考
一、现象阐述
任天堂拒绝为外包翻译人员署名且保密协议长达十年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游戏产业的生态链中,翻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他们要将游戏中的文化内涵、角色设定、剧情等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不同语言背景的玩家。任天堂的这种做法却打破了很多人对于合作中署名权常规认知的平衡。对于外包翻译团队而言,这是他们付出心血的成果,署名本应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认可。在国际游戏的合作中,不同的翻译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专长。他们在处理诸如《塞尔达传说》系列这样复杂的游戏内容时,需要深入理解游戏的世界观、角色的性格特点等诸多元素。但任天堂的规定,却让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公开展示时被“隐藏”,仿佛他们的努力只存在于幕后的“黑箱”之中。
二、影响分析
这种做法对外包翻译人员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职业发展的受阻。在游戏翻译这个领域,署名作品就像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名片。比如资深的游戏中文本地化译者,他们希望通过署名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从而吸引更高级的项目和合作伙伴。而没有署名,很多潜在的职业机会就会流失。其次是声誉建立困难。在一个行业内,良好的声誉可以凭借署名作品不断积累口碑。但这些被保密协议限制署名的翻译人员,很难在行业内凭借自己真正的翻译成果建立起知名度。这种做法可能会降低翻译工作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年轻有才华的翻译人员,如果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会在公开场合得到应有的体现,他们在工作时可能会缺乏动力,从而影响翻译质量的稳定提升。
从游戏产业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它可能会影响到游戏的宣传效果。如果玩家知道游戏背后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翻译人员却没有得到承认,可能会引发玩家对社会公平性的考量,进而对游戏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质疑。长期来看,不利于游戏产业的人才储备。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协议模式可能会让人才流失到更加人性化的企业或者行业。
三、争议点探讨
任天堂此举引发了诸多争议。争议的一个焦点在于保密协议的长短是否合理。任天堂给出的十年保密协议,这在游戏界是比较罕见的长周期。一些人认为,游戏制作往往需要多个环节配合,在长时间内存在泄密风险,所以较长的保密协议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但也有人觉得,十年对于许多翻译人员来说几乎是一半的职业生涯,这样的时间限制对他们是极大的不公平。而且,现代保密技术在不断发展,没有理由以如此长的保密期限限制译者署名权。
另一个争议点在于署名权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处理。任天堂作为商业巨头,自然要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希望游戏以自己的品牌形象主导市场关注焦点。但翻译人员的署名权是他们基本的职业权利。如何在商业利益和译者基本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任天堂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精灵宝可梦》系列翻译时,是否应该更妥善地处理译者的署名权益。
还有一个争议是关于行业内标准的缺失。目前游戏行业对于外包翻译人员的署名权和保密协议等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像任天堂这样的公司在处理类似事务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同的公司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无疑给翻译人员的权益保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思考与问答
我们需要思考任天堂是否可以在满足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外包翻译人员的权益。游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协同合作,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权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问答:
1. 除了任天堂,其他游戏公司对于外包翻译人员署名权的处理是否有不同的模式呢?
2. 如果外包翻译人员因为没有署名而在职业生涯中遭受损失,任天堂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3. 在未来,游戏行业是否应该出台统一的规范来解决外包翻译人员署名权和保密协议之间的矛盾?